520书包

繁体版 简体版
520书包 > 军阀治世 > 第一百二十三章:着书立说《工商规鉴论》

第一百二十三章:着书立说《工商规鉴论》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到现在,长弓兵已经彻底被淘汰了,长枪兵的规模也缩小了许多,现在的战争已经演变到依赖火炮和骑兵的状态。

“玻璃镜的秘方和纺织器械,我们便不给了吧!这要是给了崇祯,那我们的财源会受到影响的。”赵全说道。

“玻璃镜的自然不给,这个可是我们的独家秘方,还有很大的利润可图,他崇祯想要玻璃镜,美梦没睡醒呢!不过纺织机械倒是可以给他们,过不了多久,这些水力机械也会成为一堆废铁了。”

“为何会成废铁?”赵全不解的问道,“这东西不是好好的吗?”

“我们的蒸汽机快要出来了,到时候我们有了蒸汽机,水力纺织机械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。再让人把机械改动一下,将效率调低一些,让我们近期内保留竞争的能力。”赵岩越想越是这么回事,心情顿时大好。

就让崇祯空欢喜一场吧!

“公子,我们手上兵马众多,他崇祯必然也不敢威逼,我们大可乘机大谈条件。”赵全建议道。

“嗯!看来是之前表现得太过安分了。”赵岩点了点头,就说刘泽清那货色,打起仗来屎尿狂多,不过竟然封了个东平伯,全都是因为手头有兵。

而赵岩手上的力量却比刘泽清高出不知多少,但崇祯偏偏敢在他头上动手动脚,不是看他好欺负是什么?

此时可不能表现得太软弱可欺了,就算是顺从又如何,岳飞和戚继光的下场可都是显目的例证啊!

“那我们乘机要写什么呢?”赵岩对赵全问道,一时半会还真想不出有什么东西能要得到的。

现在山东最缺的就是人,辽东攻城掠地一番,人口变得严重不足,没有足够的人口,如何开发辽东那个广袤的地盘,如何向海外移民?

不过向崇祯要这个,估计要不到,因为他没有借口。

“公子,您可以让崇祯收工商税,只要崇祯一点头,我们以后就能名正言顺的征收工商税,到时上缴一点,大部分留着我们自己。”赵全出了个主意。

“好,那便这么办。”赵岩拍手道。

工商税这个东西,如何征一直是个难题,毕竟大明那么点工商税,而且时收时不收,收于不收几乎没什么区别。

赵岩现在已经在山东收工商税了,不过只是十税一,这样的税额远远达不到赵岩的要求,一些高利润行业,收上四五成甚至都不是问题。

……打定了主意,赵岩便开始命人起草奏章。

奏章中以‘祖传秘方’为借口,一口回绝了崇祯对玻璃镜秘方的要求,同时痛斥当前工商税的征收状况。

崇祯在圣旨里给赵岩盖了个‘与民争利’的大帽子,赵岩反盖一顶工商税‘流耗国本’的帽子。

并且大量举例汉、唐、宋三朝的税收制度,特别提及宋朝的商业繁荣程度,指责当前税收制度乃是‘千古谬象’,太祖朱元璋之所以轻商税资民利,全因开国之初的金银财宝大部分被蒙古人带走,市面上收无可收。

但如今形势不同,蒙古人的金银财宝大部分已经通过贸易回流大明,而且从海外更是流入了大量白银。

在这样的状况下,十税一已是不合适,造成严重的土地兼并等等现象。

如此痛斥一番,什么与民争利那便被反驳了,同时拒绝交出纺织机械。奏章中最后提及,若是崇祯肯改革商业税,那什么纺织机械便双手奉出,玻璃镜之事在末尾一笔不提。

让人润色过后,赵岩便让人将奏章发了出去。

接着赵岩在媛儿和莎莲娜的辅助下,开始著书立说了,莎莲娜在那学着媛儿磨墨,不过很快把脸上弄得像只小花猫。

媛儿有些好笑,她对莎莲娜并不排斥,以赵岩的身份,三妻四妾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了,莎莲娜就算是再勾魂,也是一个欧洲人,最多只能做赵岩的小妾。

赵岩答应过她,要给她一个名分,这个承诺让媛儿很放心,就算是张氏对颜玉瑶十分上眼,却也无法令她感觉到什么威胁。

也许这很天真,但这是对赵岩的绝对信任。

“媛儿,你说我写的这本关于工商发展指导,以及管理指导的书,该叫什么名字?”赵岩对媛儿问道。

“以前不是有一本叫《客商规鉴论》的书,那我们就叫《工商规鉴论》。”媛儿说道。

“《工商规鉴论》,呵呵!媛儿说什么就叫什么,那就叫《工商规鉴论》吧!”赵岩直接将名字确定了下来。

然后开始提笔书写《工商规鉴论》的大纲。

著书立说,这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,自然不可能他一个人去做,那自然是写个大纲,其他的让教育部的那些文儒大能去写。

《工商规鉴论》,主要阐述资本产业化的好处,异地贩运与生产投资的巨大差距,针对将银子进行库藏的利弊给与论证,并且要列出许多明细的生产投资方法与理念。

除了对商人的指引,还有对工商管理方面的建议和讲解,阐述商业税对国家的好处,国家的强盛又给个人带去的好处。

除了这些,还有许多未来人们都知道的许多商业常识,例如流通的好处,以及工商业的刺激方法,管理方法等等。

至于那些举例历史现象的事情,则要交给教育部的那些人才去完成,赵岩实在无能为力,即没那个才华,也没那个时间。

赵岩让人重点例举王安石和张居正二人的变法行为,这二人的变法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的两次重要变革。

但因为种种原因,两次变革都以失败告终,就如张居正的变革,让明朝一年的税收就达到将近三千多万两的程度,这才让万历有了三次大征的本钱。

(未完待续)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