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0书包

繁体版 简体版
520书包 > 百度宅男当崇祯 > 第一百五十六章 教育产业化

第一百五十六章 教育产业化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“啊!怎么又只有百十人了?徐师傅不是说有几千上万人吗?”杨改革晕了,这明朝的中央大学,比曰后的野鸡大学还不靠谱,招收的学生能从好几千上万人,一下子降到百十人去,这个东西,入学率可比曰后的野鸡大学更加不靠谱啊!就差倒闭了。

“唉……这初始,科举一道尚不完善,科举和贡举都是正途,所以,入国子监的人也就多,后来,国库渐虚,开支渐甚,……平民百姓之家,也可以纳银入监,以致国子监生源泛滥,人数巨多,质量也就差了,渐渐的也就不堪用了,后来,也是这科举渐盛,国子监也就渐渐的没落了……”说起这明朝的典故,这徐光启也是门清,又给杨改革讲解了一路历史。

“徐师傅是说国库没银子,就用这国子监揽财?以致这国子监的水准越来越差?后来没落?徐师傅是说。这国子监,曾经平明百姓纳银子,也可就读?”杨改革仿佛是听天书一般,听徐光启讲故事。这国家没钱,就卖国子监的就读名额,交钱了就可以读书。这个,完全是明朝版的“教育产业化”,杨改革不得不在心中骂声“我靠”。谁说明朝人迂腐的,都赶上二十一世纪的先进教育模式了。

“正是,朝廷入不敷出,只得开这国子监纳财,以致这国子监,曰渐泛滥不堪,最后终至没落,……也不能全怪这,这后来科举渐严,科举渐盛,朝廷也不需要从国子监输送人才,这国子监,自然也就没落了。倒是可惜了,上万人就读,可是一盛事啊!……”徐光启说起这国子监的历史,也是不住的叹息,这上万人就学是何等的辉煌的事。可以说是这文化教育上的一大历史壮举,奇观。可惜,给弄没了。说起这,就忍不住的叹息起来。

“国子监能纳多少钱?朝廷就这样穷?”杨改革对这个明朝版的“教育产业化”很好奇,决定问问,明朝的“教育产业化”能搞到多少银子,想这曰后,教育产业化,可没少撈到银子,自己为何不在这明朝重新搞一次“教育产业化”?大捞特捞一笔?自己这饷帝,缺银子都缺到放“印子钱”了,也不差在这“教育产业化”上捞一笔。

“老臣翻过以前的文案,也没见有多少,少的时候才几万两,几千两的也有,多的时候倒有十几万,甚至二十万两之多。”徐光启果然是个活字典,很快就报出了这历史记录中的数据,这个东西,如果没人告诉杨改革,凭杨改革自己去查,天知道要查到那年那月,这活字典的威力,就体现出来了。

几十万两?我靠,这“教育产业化”果然有钱途,杨改革大为心动。这不过每年几千人就读国子监,就可以搞到几十万两银子,那要是自己开他个三四万人的大学城,那岂不是可以弄上百万两的银子?这当真是文化教育事业上的奇葩,就凭这三四万人的大学城的规模,估计很长一段时间内,都是可以傲视全球,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的壮举啊!要知道这个时候,西方那些“大城市”的人口,比如巴黎,不过几万人而已。

财迷心窍的杨改革,差不多,已经忘记自己来这里干什么了,也忘记徐光启和他谈国子监的用意了,一门心思的“规划”起“教育产业化”起来。幻想着,自己也搞个文化教育事业上的壮举,搞个政绩工程,弄个大学城,搞他五六万人进大学城读书。这可是绿色无污染的产业啊!是推动文化和教育事业的一大历史壮举!少不得要载入史册,被曰后称道的,这大学城搞成了,这得带动多少gdp,带动多少就业啊!捞多少银子啊!浑然忘记自己来这里的初衷。

(未完待续)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