众人大惊,在新式教育兴起的时候,地方各乡各村各族都会请几个私塾老师,请一些老先生教课什么的。
有资料显示,在明朝末年,中国农村20%的子弟都上过私塾,在满清统治时期,由于其本身愚昧,上私塾的有所减少。
现在一听杨兴所讲的平民教育,就是要像过去那种私塾教育那样普及,台下不断响起叫好声。[搜索最新更新尽在]
一个穿着西装,戴着墨镜的男子站起来,说道:督军,在日本,普通农家子弟就能上新式学堂,在我们国内,除了像督军这样吃百家饭,父母买田买地的,一般农家子弟很难上这新式教育啊。
督军,无论如何,我郭^^对督军这种抱负万分钦佩啊。
在郭^^开头后,台下众人更是议论纷纷,有的就感叹不已,是什么原因让新式学堂发展不起来。
见现场慢慢恢复平静,杨兴笑道:各位先生,大家都知道,这新式教育推行了二十多年,其结果就是读书人越来越少,新式教育举步维艰,是什么原因呢?
各位先生,大家也知道,在另一方面,很多农家为了让孩子不成为睁眼瞎,在广大农村,旧时教育方兴未艾,一般乡民孩子上不起新式学堂,干脆请一个私塾老师,给族里孩子上两天私塾。
可以这么说,袁世凯、张之洞之流所搞的新式教育,虽然开启精英阶层的民智,但在另一方面,则限制了普通大众受教育的权利啊。
在孙记临时约法,在袁氏约法中,都提了民众这样权力那样权力,但是最根本的一种权力没有提,那就是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力,这是民众最基本的权力,这就是平民教育推行的真谛。
过去在封建社会中,广大农家子弟还有权利享受教育的权利,但是在民国,广大农家子弟完全被剥夺新式教育的权利,广大农家子弟被完全排斥在所谓的国家教育之外啊。
各位先生,现在是民国了,过去愚民政策那一套已经不行了,中国落后,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民众受教育的落后,若是大家受教育这点权力得到保证与贯彻后,其他权力就很好贯彻。
随着经济发展,袁张二人所谓的新式教育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,不适应经济发展。
比如店面里的学徒,伙计,大多数文化水平太低,很多根本没有受过新式教育,还停留在过去阶段。
比如全省大修公路,很多人除了能够使用钢钎、铁锹之外,新式工具根本不能用。
在新军、在工程兵、在机械厂、在纺织厂、在运输公司……,哪里不需要新式人才,但是我们不能提供这样的人才啊。
即使在农村里面,合川农校的毕业生,掌握科学的播种方法,种植方法,农作物产量,质量大增。各位先生,可以这么说,在未来,就是在农村里面,广大农民也需要掌握一点知识啊。
而现在,新式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但人数非常少,而且一个个是自大狂,一个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,所以我们要将过去新式教育所犯的错误改变过来,过去是精英教育,而未来我们则是平民教育。
所以,我们现在要告别袁世凯张之洞所搞的那种虚假新式教育改革,将过去的精英教育改为平民教育,在5年内,争取在全省各个县都建立起一所新式中学,在各个乡都建立起一所新式小学堂。
到如此雄心勃勃的教育改革计划,一些人张大嘴巴,仔细听着。
对所谓的精英教育与平民教育,这些老师很多不理解。
大家能够理解的,就是在5年内,每个县建一所心事中学,每个乡建一所新式小学堂。
一听如此宏伟的教育计划,众人一片哗然,有的人甚至提出这种教育的可行性,别的不说,怎么来这么多老师。
杨兴笑了笑,说道:各位先生,大家都是新式学堂的老师,你们说说,在经史道德文章方面,过去那些秀才,比你们如何?
有几个颇有自知之明,站起来,笑道:督军,一谈到子乎者也,我等虽然留学国外,但与那些老先生相比,我们不如啊。
但是,督军,那些老先生一个个用毛笔啊,那些老先生不会数学,不会物理化学啊。
众人一听,也纷纷叫嚷着,对这种计划可行性表示怀疑。
杨兴收住笑声,问道:这位先生,那些老先生一生是用毛笔写字,可以让他们学用钢笔,圆珠笔写啊,这应该不是难事啊。
至于说不会数学,我们现在不是在编数学课本啊,不是在编数学练习题吗?不是在编语文课本,思想教育课本,不是在编参考资料吗?
到时候让那些私塾老师照本宣科教大家就可以了。
另外,你们说他们不懂物理,不懂化学,不懂牛顿三大定律,不懂元素周期表,到时候可以让各位先生负责教物理、教化学啊。
台下众人大惊,一个带着厚厚墨镜,穿着皱皱西装的男子站起来,大惊失色,着杨兴道:督军,你,你知道牛顿三大定律?
杨兴嘴巴一憋,内心说道,小样,我毕竟也是一个理科生啊。当即随口说道:这位先生,在下每天在西方报刊杂志,这牛顿三大定律,是偶然到的,说出来,还望先生指正。
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好像可以这样表述:任何一个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的作用时(f=0),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,直到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。
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好像这样表述: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,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,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。
牛顿第三运动定律好像可以这样表述: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,在同一直线上,大小相等,方向相反。
这个西装男连连说道:督军,你说得太对了,你真的说得太对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