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0书包

繁体版 简体版
520书包 > 逆流伐清 > 第六十三章 攻掠辽东

第六十三章 攻掠辽东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没有安南占领区,没有日益扩大的湄公、河仙两省,在粮食供应上便不会满足现在的需求。

“国朝近三百年来,百万同袍遗骨关外,却依然令鞑虏做大,荼毒大江南北,实在是令人痛心不已。”于七骑在马上,秋末的冷风吹在脸上,他不由得发出了感到慨之声,“如今我等又踏足辽东土地,实是万岁英明。”

万岁英明!这在封建社会,对于官员来说,应该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。嗯,不管是大事小情,只要能和皇上沾点边的,不拱手说句“万岁英明”,似乎便显得不够忠心。

当然,于七发出感慨也并不是没有原因,也不是光为了恭维拍马,而是朝廷,或者说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等同于朝廷的皇上朱永兴,确实给了军队令人称道的物资供应。

粮草且不用说了,刚到深秋,第一批棉衣便已经运抵前线,这对于在寒冷的辽东地区作战的明军将士来说,感恩戴德是一方面,增强了胜利的信心则更为重要。

同样挂着总兵衔的高得捷虽然只带出了四百多骑兵,却并不统属于七所部,所以于七说话也客气得很。同时,于七对这批装备精良的骑兵是羡慕不已,甚至有过转到骑兵的冲动。

高得捷与于七是差不多的感觉,没有文官掣肘,不用操心粮饷,不用操心武器装备,不用操心军用物资,甚至军队纪律也由军法处接管,武将就只管练好兵,打好仗,这样便显得轻松,也更能专心致志。

“于将军所言极是。”高得捷指了指自己手下的盔甲,说道:“此乃购自西夷的甲胄,花费不菲,我军目前也只有四百具。但参谋总部已有呈文告知,日后每月将拔付三百具,这样的速度和财力,除了万岁外,谁又有这个本事?”

在十四世纪以前,西欧铁甲与其他地区一样,以锁子甲为主,鳞甲、札甲为辅。真正意义上的板甲则出现于十五世纪初,锻造大型弧型金属的技术和冶金技术的大发展,奠定了后世整体式铠甲的基础。

尤其是在公元1400年以后,在材料学上出现了重大突破,就是发明了高炉:燃烧温度的上升使铸造铁的出现成为可能(在此之前使用的都是块炼铁),钢铁生产量大增。另一方面,水力锻机的出现、在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指引下的冶金技术发展等等,奠定了这个时代中铠甲工艺飞跃的基础,使十五世纪成为板甲成型并获得大发展之时代。

而且,人们很快发现:板甲的防护力和同等重量下带给士兵的灵活性为其他铁甲所不及,而且还提供了冷热加工的更加便利的条件。无论是锁子甲还是鳞甲、札甲,由于其构成要件(小铁圈、甲片等)太小,加工极其繁琐,不仅耗费人力,而且也难以加工强化。

到了16世纪,板甲进入全盛时期,有效抵御了当时冷热兵器的攻击。无论早期火绳枪、刀剑矛斧,还是古老的弓弩,都无法有效对抗板甲。而板甲与英国长弓的对抗,便被认为是“盾”超越“矛”的典型范例。

但就现在而言,由于号称滑膛枪的新火绳枪及燧发枪正普及到士兵手中,板甲在欧洲已经开始衰落。因为轻便而威力巨大的火枪面前,做工良好的板甲确实可以有效抵滞子弹在正面的穿透,但巨大的冲击力常会导致护板内瘪而折损,通行无阻的冲击波同样会给人体带来严重的伤害,这使板甲在实战中愈发力不从心。

也正是如此,朱永兴能够以较为低廉的价格从英、法两国进口板甲,并利用本国兵工厂的高炉和锻压机进行仿制性的加工制造。相对来讲,制造板甲的成本比制造鳞甲、锁甲更低,工艺也更简单。

当然,吸收引进并不是全部的,由于明军和清兵所骑乘的马匹都是二、三百公斤的蒙古马而不是阿拉伯马那种六、七百公斤地大块头,对于马匹的甲胄防护便只能是披上几块轻甲。同时,经过反复试验,为了减轻重量、提高机动力,明军骑兵也没有装备全身甲,只装备带面具的头盔、胸甲、护臂。

即便是这样,明军骑兵的防护力也要普通高于清兵。而就算是暂时没有装备半身板甲的骑兵,也都穿着在各地作战中缴获的好盔甲。对于需要重点防护的弓箭,这样的盔甲还是能起到很大作用的。

……………(未完待续)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