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0书包

繁体版 简体版
520书包 > 逆流伐清 > 第九十一章 外交,内政

第九十一章 外交,内政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“万岁殷殷金语,微臣永远铭记于心,敢不以死效忠。”黄秀仁又跪拜,恭谨叩头,感激涕零,“万岁若为安南肃正纲纪,使黎氏中兴,师出有名,安南民众定是望风景从,感恩戴德。”

黄秀仁虽然阿谀奉承,但也不是没有真才实学。朱永兴话音一落,他便知道又有了飞黄腾达的机会。郑桦不过是块招牌,如果明廷扶植后黎,或者说是立黎氏后人为傀儡,那郑桦也就没多大用处,应该换成他作“中兴名臣”了。先是冠冕堂皇,以最小的动乱平定安南,然后施恩同化,等到条件成熟时再宣告退位内附,朱永兴的路数,这黄秀仁也猜得七七八八。

虽然朱永兴出于政治上的考虑,并没有让安南占领区的官员加入大明国籍,而是对普通民众敞开申请大门,但现在的黄秀仁却时时以明人自居,盼着内附后真正融入大明朝廷的官员系统中。而昭武元年的恩科即将举行,安南占领区也有乡试、省试,黄秀仁便是主考官,这也让他自信满满,知道自己在新皇帝心目中还是有一席之地的。这让他愈发想好好表现,目标便是成为象宗守义那样的封疆大吏。

内迁,外移,现在安南占领区的越人已经减少到总人口的一半以下,其余的越人则被打散迁移到四川、贵州等地,而都统使司府的众多都统使,主要是滇省的各家土司,则派出子侄辈带领部分族人在安南开枝散叶,并向南掌蚕食扩张。

黄秀仁对安南占领区的情况自然了解得通透,所以才敢夸下海口,保证即便是宣布内附,也不会引起多大的动乱。靠着都统使司府的土兵联合部队,以及驻安南的明军,完全可以维持得住局势。

朱永兴又询问了一番安南占领区的其他情况,心中更加有数。现在这个时代,国家的概念还很模糊,特别是在东方,什么主权、领土权、海权等概念,也不明确。对于普通百姓来说,过上好日子,远比归谁统治更重要。满清愚蠢,剃发易服,方才激起了广大汉人的民族观念,最后在尸山血海中建立起的王朝。

尽管如此,朱永兴也没有改变初衷。毕竟在整个中南半岛,如果能将郑氏压缩在南阮的曾经地盘上,就已经是胜利,并且能牢牢把握住局势。郑氏苟延残喘,已经无妨大碍,朱永兴甚至希望由此能逼迫郑氏向占城国动武。如果形势是这样发展的话,明军便可以名正言顺地占领对明廷一向恭顺的占城国,却不会引起物议纷纷。

召见完黄秀仁之后,朱永兴又宣召了工部诸位官员上殿议事。

从各部的组成情况看,工部最为繁杂,起码朱永兴已经计划着短期内便会将其中的水利司、农业司单独划出升格为水利部和农业部。这两个新部能否发挥作用,尽职尽责地努力工作,与重建战后的北方关系重大。而两个部的尚书也基本上确定下来,水利部尚书陈洪范,农业部尚书金维新。

今天的议事主要是围绕着北方农业展开,水利当然也重要,但投入太大,对目前的朝廷来说,还有些捉襟见肘。而北方农业恢复得如何,则关系到整个财政状况能否尽快地得到缓解。

朱永兴翻看着农业司呈上来的报告,比较满意地轻轻点头。务实的作风是他所喜欢的,农业司的报告则在这个方面体现了得很好。这不是哪个官员拍脑袋想出来的,而是确确实实从民间,从百姓,从老农那里得出的结论和判断。

小冰河期的谷底虽然已经过去,影响却还在,低温状态有所缓解,但还将维持上百年。这样的气候,再加上基础设施的薄弱,不改变农业种植结构,北方的恢复就是一句空谈。

“谷子耐旱,生长期也短,可以大规模种植。”朱永兴提笔划圈,算是定下了一种将在北方种植的农作物。

“番薯也可,春薯、夏薯,哪怕只收获一季,也能解决不少问题。关键还是要派专家指点,毕竟北方百姓还没种过这个,而南方农人已经有了很多的经验。”朱永兴自然知道被吹嘘的“糠稀盛世”是靠什么支撑的。

定下主要农作物后,其余的什么甜菜、花生、芝麻等便可由农民自由选择。而高梁、玉米则小范围试种,以观察其是否适应北地气候。摒弃了北方的传统作物——小麦,选择这些抗旱、生长期短,或者是高产的作物,起码能保证有收获,不致于劳苦一年却不得果腹,甚至是颗粒无收。

……………(未完待续)

...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