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0书包

繁体版 简体版
520书包 >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 > 三百零七章 宅心仁厚

三百零七章 宅心仁厚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杨幺和钟子仪的被俘就擒,宣布了洞庭湖水匪的彻底消亡,虽然还有一两处漏网之鱼,但已经完全不成气候。

而这个时候,距离岳飞到达鼎州刚好是第八天。

捷报很快就传到了潭州张浚的都督府内,张浚无比感慨地说道:

“岳侯殆神算也!”

......

张浚大人走了,押送着几个的匪首,回临安府给高宗皇帝报喜邀功去了。

这一次到洞庭湖剿匪,是张浚复出后负责的第二项任务。功劳最大的当然是领军主帅岳飞,但身为都督和阵前监军,张浚的功劳也绝不会少。

而且,在这次合作的过程中,张浚既看到岳飞的勇武和智谋,也发现了岳飞的廉洁竟然到了“避荣宠”的程度。

这里“避荣宠”指的是岳飞的大公子岳云。

岳云在这次剿匪的行动中,每战必冲锋在前,奋不顾身,可谓是居功至伟功,而岳飞却是一如既往,把岳云的功劳按下,不予上报。

张浚得知实情后,也颇受感动,说道:“岳侯避宠荣一至此,廉则廉矣,然未得为公也。”

回到临安府后,张浚还特地向高宗皇帝上奏说:“湖湘之役,岳云实为奇功,以云乃飞子,不曾保明,乞与特推异数。”

......

洞庭湖的水寨和土寇全部被瓦解了。然而,对于如何处置包括家眷在内的约二十多万的俘虏,引起一场争论。

牛皋的说法是:“许大杨么,占据重湖作过,致烦朝廷之忧。虽至王四厢大军数万人,犹自败折了空回。今节使太尉提大兵来,讨荡巢穴,贼众畏伏虎威,尽已出降。独遮杨么抗拒,已行擒戮。若不将其手下徒党少加剿杀,何以示我军威?”

好一个牛皋,居然提议岳飞屠寨。把之前拒绝投降的水寨上下都杀个干净。

这么做是当时的惯例,说得好听是为国家着想,为了长治久安。私下里嘛,谁都清楚,刘光世、张俊的钱都是这么来的,抢光之后杀光才能毁灭证据。

对于牛皋的提议,岳飞坚决反对。

岳飞答道:“杨么之徒,本是村民,先被钟相以妖怪诳惑,次又缘程吏部怀鼎江劫虏之辱。不复存恤,须要杀尽,以雪前耻,致养得贼势张大。其实只是苟全性命,聚众逃生。今既诸寨出降。又渠魁杨么已被显诛,其余徒党并是国家赤子,杀之岂不伤恩,有何利益?况不战屈人之兵,而全军为上,自是兵家所贵;若屠戮斩馘,不是好事。但得大事已了。仰副朝廷好生之意,上宽圣君贤相之忧,则自家门不负重责,于职事亦自无惭也。”

岳飞的做法,可以用一句成语来形容---宅心仁厚。

就这样,洞庭湖之战以岳飞宅心仁厚般的行为结束了。

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。在南宋初期的那种兵危战凶的年代,随便换哪个已知的将领来,洞庭湖的人民都不会获得如此宽厚的优待。

......

岳飞宽大为怀的措置,也得到高宗皇帝的肯定。

他亲自给岳飞写了一道手诏,说道:“非卿威名冠世。忠略济时,先声所临,人自信服,则何以平积年啸聚之党,于旬朝指顾之间。不烦诛夷,坐获嘉靖,使朕恩威兼畅,厥功茂焉!”

此份手诏是参知政事沈与求为高宗皇帝草拟的。

在南宋初年,战祸连绵不止,人口大量减耗。尽可能多地保存劳动力,以便为国家提供兵源和赋役,这也是宋高宗君臣赞成“不烦诛夷”的一个原因。

岳飞对二十多万俘虏分别作了处置:

二万七干多户老弱 “出给公据”,“各量支米粮归业”;几万名壮丁则编入军队;另有部分“无所归著”者,被遣送遥远的镇江府,“遂以逃荒之田,令其力农”。

选择强壮者当兵,就不怕老弱者造反;保留老弱者耕田,又可供强壮者口粮。这个做法一举两得,也符合南宋朝廷以往的惯例。

不但如此,岳飞还替当地人向朝廷申请,让朝廷作出了一些减免、倚阁赋税的规定和约章。

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卷九十:洞庭湖沿湖的人户,凡绍兴三年以前的欠税,可以倚阁三年…潭、岳、鼎、澧、荆南归业之民,其田已为他人请佃者,以邻近闲田与之,仍免三年租税。即原无产业, 愿受闲田者,亦予之.

......

岳飞兵发洞庭湖,为时仅两个半月,便顺利地解决了朝廷积年的心腹之患,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片欢呼.

《朱文公文集》卷九五:“以谓上流既定,则川、陕、荆、襄形势接连,事力增倍”,从此可以专力抗金,以成“中兴之功”。

这样一来,却引起了三位朝中重臣的不满,他们是军中的三大巨头:刘光世、韩世忠、张俊。

他们不满的原因很简单:加上收编上来的洞庭湖军队,岳家军的总编制已经达到了十万人次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